各位亲爱的细胞叛变受害者及其家属,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比"化疗后头发能不能捐给蒲公英做假发"更严肃的话题——癌症治疗到底有没有必要像煎牛排一样,非得把患者烤到外焦里嫩才罢休?
当化疗变成"烧烤派对"
去年有个肺癌老爷子跟我说:"大夫,我这疗程做完,癌细胞死没死不知道,但我觉得自己快成腊肉了。"这话让我看着手里的化疗方案单,感觉像在翻看《满清十大酷刑》修订版,确实有数据显示,15-20%的晚期癌症患者临终前仍在接受化疗,其中三成治疗带来的痛苦比疾病本身更甚,这就像给溺水的人灌矿泉水——方向是对的,但时机错得离谱。
医学界的"军备竞赛"现场
现在某些医院的肿瘤科堪比米其林厨房:靶向药是分子料理,免疫治疗是低温慢煮,放疗是精准控温烤箱,但问题在于,不是每道菜都需要所有烹饪技法齐上阵,有个乳腺癌阿姨接受过包括"镭射光剑疗法"在内的七种治疗,最后捧着CT片问我:"医生,你看我这胸腔像不像火锅九宫格?"
是谁在给治疗踩油门?
1、医院创收压力:某些机构的KPI考核堪比外卖骑手,治疗量直接挂钩年终奖,有同行自嘲:"我们科主任看患者,眼神比星巴克店员看空杯子还炽热。"
2、家属的补偿心理:常见家属握着医生手说:"钱不是问题,请用最贵的方案!"仿佛在超市抢购临期酸奶,不管需不需要先囤为敬。
3、信息迷雾弹:某抗癌神药广告写着"让癌细胞连夜卷铺盖",实际效果可能只是让钱包瞬间清空。
过度治疗的"照妖镜"
1、生存质量指数:当患者说"化疗后连放屁都要扶墙",这治疗就该亮红灯了
2、肿瘤行为评估:有些懒癌(字面意思)可能比治疗更温和
3、经济毒性检测:治疗账单的杀伤力有时堪比癌细胞转移
医学的边界在哪里?
最新《柳叶刀》研究显示,20%的终末期化疗纯粹是给家属的"安慰剂",这让我想起那个经典比喻:当船要沉了,拼命往外舀水不如先找救生艇,姑息治疗专家有句名言:"我们治的是人,不是CT片上的阴影。"
医生的"防过度治疗"求生指南
1、多学科会诊要像陪审团制度,防止某个治疗狂魔带偏节奏
2、学会说"不用治"比会开药更重要(当然要搭配比海底捞还到位的沟通技巧)
3、定期给治疗方案"去角质",去掉那些华而不实的"美容疗法"
给患者的"防烤焦"小贴士
1、学会问:"这个治疗是让我多活三个月,还是让医生多发三个月奖金?"
2、准备个"治疗意愿"文件,比遗嘱更紧急
3、把生存质量量表当淘宝评价看,认真打分
医学不是奥林匹克竞赛,不需要追求"更高更强更猛",下次见到医生建议"观察随访",别觉得是敷衍,那可能是最珍贵的治疗方案——就像高级料理往往只需简单烹饪,最好的治疗是让患者还能吐槽治疗,而不是在治疗中失去吐槽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