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癌症治疗的漫长旅途中,发热常常像不速之客一样频繁到访,让患者和家属们忧心忡忡,很多人一看到发热,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是不是感染了,是不是该赶紧用抗菌药物呢?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癌症发热和抗菌药物那些事儿。

癌症发热别乱用药,抗菌药物可不是万能钥匙

癌症患者发热的原因那可真是五花八门,癌症本身就像个捣乱分子,它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变得混乱不堪,导致身体像个失控的小火炉,时不时就发热,抗癌治疗也可能是发热的导火索,比如化疗药物可能会损伤骨髓,让白细胞减少,身体的防御能力下降,容易被细菌、病毒等病原体入侵,从而引发感染发热;放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,也可能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,增加感染的风险,还有一些患者因为长期卧床、留置导尿管、中心静脉置管等,也容易滋生细菌,引发发热。

当癌症患者发热时,是不是马上就得用抗菌药物呢?答案是:不一定!虽然抗菌药物在对抗细菌感染方面立下了赫赫战功,但它可不是对付所有发热的灵丹妙药。

咱们得搞清楚发热是不是感染引起的,很多时候,癌症患者的发热可能并不是细菌等病原体在作祟,比如肿瘤组织释放的一些炎性介质就可能引起发热,这种发热用抗菌药物可就没用啦,当患者发热时,医生一般会先详细询问病史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,还会安排一些实验室检查,比如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等,来判断发热的原因到底是不是感染。

如果经过检查发现是细菌感染导致的发热,那抗菌药物就该闪亮登场啦,不过,选择抗菌药物可不是随便抓一把就用,得根据感染的部位、可能的病原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精准挑选,比如说,如果是肺部感染,可能常见的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等,医生就会根据经验或者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,像头孢菌素类、喹诺酮类等,要是感染部位在泌尿系统,可能大肠杆菌等比较常见,就会选择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的抗菌药物。

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、疗程也都有讲究,剂量太小,可能杀不死细菌,病情容易反复;剂量太大,又可能带来更多不良反应,疗程太短,细菌可能没被彻底消灭,容易复发;疗程太长,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,还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,以后再用这些抗菌药物就不管用啦。

要是经过检查发现发热不是感染引起的,那抗菌药物可就不能乱用咯,这时候,医生可能会采取其他办法来处理发热,比如物理降温,用湿毛巾给患者擦擦额头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部位,帮助散热;或者使用一些退热药物,像对乙酰氨基酚等,但这些药物也得严格按照说明书或者医生的嘱咐使用。

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,还得时刻盯着患者的情况,看看发热有没有退下来,症状有没有缓解,如果用了一段时间抗菌药物,发热还是没控制住,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,那可得赶紧重新评估,看看是不是诊断有误,或者细菌产生了耐药性,得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
癌症发热是个复杂的问题,抗菌药物能不能用、怎么用,都得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,患者和家属可千万别自己擅自给患者用抗菌药物,不然不仅可能治不好病,还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,希望大家都能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,和医生一起,为癌症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,让他们在与病魔斗争的道路上少一些波折,多一些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