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人的认知里,似乎觉得疼得厉害才是得了癌症,要是没那么疼,就不会是癌症,可事实真的如此吗?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啥这种想法是不对的。

疼,并不一定与癌症绝缘

癌症这玩意儿可不按常理出牌,疼不疼跟它在身体里的“戏份”可没有必然的对等关系,有些癌症,一开始确实没啥明显的疼痛感觉,比如说甲状腺癌,很多患者在早期根本就没察觉到啥不舒服,可能就是在体检做甲状腺超声的时候,才偶然发现脖子上长了个小结节,进一步检查才发现是癌症,这就好比一个偷偷摸摸干坏事的家伙,一开始悄无声息,等你发现的时候,它可能已经“长大成人”了。

还有些癌症,虽然会疼,但疼痛的表现也五花八门,不是那种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癌症的剧痛,像胰腺癌,它引起的疼痛常常是隐隐作痛,而且位置比较深,就在上腹部,很多人一开始还以为是胃疼或者消化不良呢,就随便吃点胃药对付对付,结果呢,病情就在这“轻敌”的状态下悄悄进展,这就像一场隐藏在暗处的战争,敌人的攻击很隐蔽,你却浑然不觉,等发现的时候,战场已经一片狼藉。

那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疼就不是癌症呢?这可能跟我们平时对癌症疼痛的刻板印象有关,一说起癌症疼,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那种疼得死去活来、让人无法忍受的画面,其实啊,癌症疼痛有轻有重,早期的时候,肿瘤可能只是在局部捣乱,还没有侵犯到周围太多敏感的神经组织,所以疼痛可能比较轻微,或者只是偶尔疼一下,这就好比一个小毛贼刚开始只是在门口晃悠,还没敢大张旗鼓地进屋搞破坏,动静自然就小。

随着癌症的发展,当肿瘤侵犯到神经、骨骼或者其他重要器官的时候,疼痛才会逐渐加重,但这个时候,往往已经不是早期了,就像一个侵略者,从偷偷摸摸的试探变成了明目张胆的进攻,身体的反应也就越来越强烈,所以不能单纯地根据疼不疼、疼得多厉害来判断是不是得了癌症。

疼痛的性质也很重要,如果是那种持续不断、越来越严重,休息也缓解不了的疼痛,那确实得提高警惕,但要是偶尔有点针扎似的疼,或者像岔气一样的疼,可能就跟癌症关系不大,这就好比你被蚊子叮了一口,那也是疼,但总不能因为这一口疼就怀疑自己得了绝症吧。

还有啊,不同类型的癌症引起的疼痛特点也不一样,乳腺癌早期可能只是乳房里摸到个小肿块,没啥疼痛感觉,但到了中晚期,侵犯到周围组织的时候,就可能出现乳房疼痛、乳头溢液等症状,而肺癌呢,早期可能咳嗽比较多,偶尔会有点胸部隐痛,容易被当成普通的感冒咳嗽来对待,等到出现胸痛、咯血等明显症状时,往往已经是比较严重的阶段了,这就像不同的演员演不同的角色,各有各的特点,癌症引起的疼痛也是如此。

个体差异也不能忽视,有些人对疼痛比较敏感,一点点小疼就觉得受不了;而有些人神经比较大条,就算身体有点小问题,也没太大感觉,所以同样是得了癌症,疼痛的表现和感受可能也会因人而异,这就好比同样是吃辣,有的人辣得眼泪直流,有的人却觉得还能接受。

咱们再说说那些容易被误诊为不是癌症的疼痛情况,比如说肋间神经痛,这种疼常常沿着肋骨走行,一阵一阵的,有时候疼起来还挺厉害,患者可能就会担心是不是得了肺癌或者其他胸部的癌症,其实啊,肋间神经痛跟癌症没啥关系,它多半是因为神经受到刺激或者损伤引起的,这就像一场误会,本来不是癌症惹的祸,却被当成了癌症的信号。

还有坐骨神经痛,表现为从腰部一直到下肢的放射性疼痛,很多人会担心是不是得了骨癌或者其他恶性肿瘤,坐骨神经痛大多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压迫神经导致的,所以说,不能一看到疼痛就草木皆兵,觉得肯定是癌症。

那我们该怎么正确看待疼痛和癌症之间的关系呢?身体要是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疼痛,而且持续时间比较长,或者疼痛越来越严重,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检查,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、体格检查、影像学检查(像 B 超、CT、磁共振等)以及实验室检查(比如抽血化验肿瘤标志物等)来综合判断是不是癌症。

就像一场侦探破案,医生会收集各种线索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,然后抽丝剥茧,找出真正的病因,不能自己瞎琢磨,更不能因为害怕是癌症就拖着不去医院,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太重要了。

疼与不疼不能简单地作为判断是不是癌症的标准,癌症这个狡猾的家伙,会用各种方式来“迷惑”我们,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,定期体检,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,有问题及时就医,就能在这场与癌症的较量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,把健康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自己的身体,别让疼痛成为我们忽视健康的借口,更别让癌症有可乘之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