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院的门诊里,经常会有患者拿着胃镜检查报告,一脸惊恐地问:“医生,我这胃窦巨大溃疡,是不是就是癌症啊?”那紧张的小模样,仿佛下一秒就要被宣判“死刑”了,其实啊,胃窦巨大溃疡可不一定就是癌症,今天咱就来好好唠唠这个事儿,让大家心里有个底。

胃窦巨大溃疡≠癌症!别自己吓自己啦

首先呢,咱得知道啥是胃窦巨大溃疡,简单说,就是胃窦这个部位出现了比较大的溃疡面,胃窦在哪呢?它是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就像胃这个“大口袋”的一个小角落,当这个小角落出现了较大的溃疡,患者可能会感觉到上腹部疼痛,疼起来那滋味可不好受,有时候还会伴有反酸、嗳气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
很多人一听到“溃疡”,就觉得离癌症不远了,这其实是一种误解,溃疡和癌症虽然都发生在胃里,但它们可是两码事,胃窦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缺损,就好比胃黏膜被“腐蚀”了一块,而癌症呢,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了异常的、不受控制的增生,形成了恶性肿瘤。

那怎么区分胃窦巨大溃疡和胃癌呢?这可有点学问了,医生会综合患者的症状、胃镜检查结果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来判断,从症状上看,胃窦溃疡的疼痛往往有一定的规律,比如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发作,疼痛性质多为钝痛、胀痛或烧灼样痛,经过治疗后疼痛通常会有所缓解,而胃癌引起的疼痛可能没有明显规律,疼痛程度也可能逐渐加重,还可能伴有消瘦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黑便等症状。

胃镜检查就像是医生的“火眼金睛”,能直接看到胃里的情况,胃窦溃疡在胃镜下通常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面,边缘比较整齐,底部比较平坦,周围的黏膜可能会有充血、水肿,而胃癌在胃镜下的表现就比较复杂了,可能是溃疡型,但溃疡边缘不整齐,呈结节状或菜花状,底部凹凸不平,触之易出血;也可能是肿块型,表现为胃壁上的隆起性病变。

不过,光靠胃镜还不能完全确诊,最终还得依靠病理检查,病理检查就像是给病变组织做一个“身份鉴定”,看看它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,医生会从溃疡边缘或病变部位取一些组织,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,如果是良性的溃疡,病理报告上会显示炎症细胞浸润、组织修复等表现;要是不幸是癌症,那报告上就会明确提示癌细胞的特征。

说了这么多,大家应该对胃窦巨大溃疡和癌症有了更清楚的认识,其实啊,发现胃窦巨大溃疡也别慌,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,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治疗才是关键,大部分胃窦溃疡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,比如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、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等,是可以治愈的,治疗周期可能需要 4 - 8 周左右,具体时间因人而异。

在治疗期间,患者的饮食也很重要,要避免吃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少吃多餐,多吃一些易消化、富含营养的食物,比如米粥、面条、鸡蛋羹等,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心情好了,胃也会跟着舒服些。

当然啦,定期复查也必不可少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,安排合适的复查时间,一般是治疗结束后的 1 - 3 个月复查胃镜,看看溃疡愈合得怎么样,如果在复查过程中发现溃疡没有愈合或者有其他异常变化,那就得进一步检查,排除癌症的可能。

胃窦巨大溃疡并不等同于癌症,大家不要一看到“巨大”两个字就吓得不行,要相信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技术,只要早发现、早治疗,保持乐观的心态,积极应对,大多数患者都能战胜这个小麻烦,让胃重新恢复健康,下次再有人拿着胃窦巨大溃疡的报告忧心忡忡时,你就可以自信满满地告诉他们:别担心,不一定是癌症,咱一起打败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