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学的神秘世界里,癌症总是像个狡猾的“隐藏者”,让医生们想尽办法去发现它的踪迹,CT 作为一种强大的影像学检查手段,就像是一位“火眼金睛”的侦探,能为我们提供不少线索,但有时候,它也需要一些得力的“小伙伴”来一起协作,才能更精准地揪出癌症

CT 结合这些小伙伴,揪出癌症没商量

CT,也就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,它通过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,能清晰地显示出身体内部的结构图像,当我们怀疑身体某个部位可能存在癌症时,CT 常常是第一个被派上场的“侦察兵”,它可以发现肺部、肝脏、肾脏等器官里的占位性病变,初步判断这个“小疙瘩”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可能性较大。

仅仅依靠 CT 有时候还不够,比如在肺癌的诊断中,CT 虽然能看到肺部的结节,但要确定它是不是癌,就需要结合肿瘤标志物来进一步判断,肿瘤标志物就像是癌症在身体里留下的一些“特殊信号”,像癌胚抗原(CEA)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(NSE)、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(CYFRA21-1)等,在肺癌患者体内常常会出现异常升高,CT 发现肺部有结节,同时这些肿瘤标志物也明显高于正常范围,那么患癌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,这就好比 CT 发现了一个可疑的“小身影”,肿瘤标志物又在旁边喊着“这里有情况,这里有情况”,两者相互印证,让医生对癌症的判断更加有底气。

对于肝癌的诊断,除了 CT,甲胎蛋白(AFP)这个“小伙伴”可是至关重要,AFP 是一种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的糖蛋白,在成人血液中含量很低,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,它又会大量“复活”,导致血液中 AFP 水平升高,CT 发现肝脏有占位后,再看看 AFP 的数值,AFP 持续高于正常,那肝癌的嫌疑就非常大了,就像 CT 找到了肝脏里的“神秘客人”,AFP 又给出了有力的“指认证据”,让肝癌无处遁形。

在胃肠道癌症的诊断中,CT 结合胃肠镜检查更是一对绝佳的“组合拳”,CT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胃肠道外的情况,看看有没有癌细胞转移到周围的淋巴结或者其他器官,而胃肠镜则能直接进入胃肠道内部,像个“超级侦探”一样,近距离观察胃肠道黏膜表面的情况,发现那些早期的微小病变,还能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确定是不是癌症,这就好比 CT 从外面观察房子的外观有没有异样,胃肠镜则直接走进房子里面,查看每个房间的细节,两者结合,把胃肠道癌症彻彻底底地查清楚。

还有一种情况,当我们怀疑身体某个部位有癌症,但 CT 图像上表现得模棱两可时,PET-CT 就闪亮登场了,PET-CT 可以说是 CT 和功能影像的完美结合,它不仅能像 CT 一样显示身体的结构,还能通过注射一种特殊的放射性药物,让癌细胞“亮”起来,因为癌细胞生长迅速,对这种药物的摄取和正常细胞不太一样,所以在图像上就能清晰地看到哪些部位有异常的高代谢,也就是哪些地方可能是癌细胞在“活跃捣乱”,这样一来,PET-CT 就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、大小、数量以及有没有转移,为癌症的诊断、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非常重要的依据。

CT 这位“影像学神探”在癌症的诊断中功不可没,但它也深知自己的“本领边界”,所以总是积极地与肿瘤标志物、胃肠镜、PET-CT 等这些“小伙伴”携手合作,它们一起组成了一个强大的“抗癌侦察联盟”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线索,力求将癌症这个狡猾的敌人尽早揪出来,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,希望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,这个“联盟”能越来越强大,让更多的癌症在早期就被发现,让患者们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,重新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。